近些年,各地中小学中“小眼镜”、“小胖墩”、“小豆芽”等体质不佳的学生不在少数。造成这种状况的因素有很多,缺乏锻炼是重要原因之一。如何提高青少年体质成了让学校和家长,甚至是整个社会都头痛的难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共青团中央、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联合从2007年开始,结合《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全面实施,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全国亿万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运动”活动,推行“每天锻炼一小时”,以保证孩子们在校园里的体育活动时间。
如今,“阳光体育”活动开展已有6年时间,保证中小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的理念也已深入人心。有了制度保障,学校可以在上学期间通过课程安排等方式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的锻炼时间。但是在假期,学生是否参加体育锻炼、能否坚持每天锻炼、锻炼强度达标与否,学校和老师是没有办法管控的,只能感叹“鞭长莫及”。哪怕把体育锻炼编入作业,学校和老师也只能把学生假期体育锻炼寄希望于孩子自觉和家长监督。
但是,很多家长督促孩子进行体育锻炼的“觉悟”不是很高,尤其当学习和锻炼发生冲突的时候,“成绩压倒一切”的想法会让孩子与体育锻炼渐行渐远。据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在2011年进行的 “阳光体育公众调查”数据,当锻炼时间和学习时间发生冲突时,65.5%的家长选择让孩子以学习优先。
体育锻炼被放弃,牺牲的不仅是青少年的体质,更是国家未来的竞争力。督促中小学生体育锻炼,仅靠学校和老师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家长也应承担属于自己的那份责任。只有学校、老师和家长各担其责、相互配合,才能够实现中小学生体育锻炼在上学和放假期间的“全覆盖”。